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譚勇 通訊員 周強 王小偉
6月28日,從省地礦局傳來消息,該局第一地質環境調查院受濮陽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委托,承擔的引黃入冀補淀沉沙池地水泥光風復合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項目成果報告日前順利通過評審。
引黃入冀補淀沉沙池地水泥光風復合利用工程10.88億元,引黃入冀補淀沉沙池占地2600畝,沉沙池在發揮向雄安新區供水功能的同時每年淤積泥沙200余萬立方米,每2.5年需更換新池,更換新的沉沙池不僅浪費大量資金,且壓占破壞了大量耕地資源,引起土壤鹽漬化、沙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沉沙池地水泥光風復合利用工程,即在沉沙池水面上架設光伏太陽能板和風車進行發電,用電帶動泥漿泵清理沉沙池內的沉沙,利用沉沙制造清潔環保新型建材產品。此舉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沉沙池周邊的生態環境現狀,而且通過實現沉沙池泥沙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為當地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助力濮陽打贏脫貧攻堅戰。
省地礦局第一地質環境調查院院長楊德金介紹,該院首次將傳統的地質學與風能、太陽能等多學科有機結合,深入研究,為引黃灌區沉沙池生態復合利用模式的建立進行了一次大膽嘗試與突破。目前,引黃入冀補淀沉沙池地水泥光風復合利用工程項目已獲濮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實施。項目建成后,有望對黃河流域引黃淤沙的治理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高效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