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商務部官網發布通知,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等文件要求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商務部已將制定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典當行業務經營和監管規則職責劃給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自4月20日起,有關職責由銀保監會履行。
國內商業保理公司已注冊超8000家,實際開業約1600家。130年前,保理業務最早出現在美國紐約,1991年引入我國。目前,保理業服務第一大行業是制造業,第二大行業是批發零售業,其他主要行業還有建筑工程、房地產、航空、交通、物流和醫藥等。保理是商業貿易中以托收、賒賬方式結算貨款時,賣方為了強化應收賬款管理、增強流動性而采用的一種委托第三者(保理商)管理應收賬款的做法。商業保理是一整套基于保理商和供應商之間所簽訂保理合同的金融方案,包括融資、信用風險管理、應收賬款管理和催收服務。
據商務部研究院和中國服務貿易協會等單位今年4月底聯合發布的《中國商業保理行業發展報告(2017)》統計,截至2017年12月31日,我國注冊商業保理法人企業及分公司共8261家,比2016年增長了48%,實際開業約1600家,業務總額達到1萬億人民幣,融資余額約為2500億人民幣。
此前,已有專家對商業保理業務等將被劃入銀保監會監管進行了預測分析。比如,中國銀行原副行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燕玲今年4月底在第六屆(2018)中國商業保理行業峰會上,用“好事連連”來形容我國商業保理的今年發展趨勢,她預測商業保理“被劃到銀保監會監管,劃到金融,被正名,這可以倒逼保理業務發展”。她建議,對商業保理企業來說,屬于金融行業,要熟悉中央政策;要揚長避短,持續平穩發展,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風險防范要與銀行看齊,一定要了解客戶,業務創新上要盡量發揮協同作用,要經過評估審定環節,規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