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再融資難題今年有望迎來解凍。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券商人士處獲悉,目前監管層計劃修改再融資政策,涉及減持要求、價格鎖定、發行股本、投資者人數等。
若順利推出,這項重磅政策無疑能直接解決上市公司融資難核心問題。
解綁七大亮點
根據記者了解到,目前監管層計劃修訂再融資政策。深圳一名保代表示,尚未形成窗口指導,還在討論中。
核心內容主要有七大點:
1、三年期鎖價定增,允許董事會前鎖定發行價格,改回和原來一樣;
2、證監會批文有效期由6個月放寬到12個月;
3、發行股本規模由現在的不超過本次發行前總股本的20%提升到50%;
4、主板/創業板定增投資者由10/5名放寬到35人;
5、投資者鎖定期滿后,原減持新規要求12個月內減持不超過50%,這條刪除,放寬減持規定;
6、目前創業板資產負債率45%的要求、以及前次募集資金使用到70%的要求,并沒有調整;
7、關于創業板定增,要求連續兩年盈利改一年,刪除前募資金使用良好的限制條件。
由于上述問題仍處在討論階段,后續還將可能產生變化,最終以證監會公告為準。
對于此次政策修訂傾向,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再融資政策已經對上市公司發展構成了嚴重影響,對支持上市公司發展不利,與擴大直接融資政策導向不符,必須要改。
再融資政策收緊由來
早在2017年,證監會在2月發布了《發行監管問答—關于引導規范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旨在抑制市場存在的過度融資、募集資金脫實向虛等現象。該“問答”成為再融資政策中的最具影響力的歷史性事件,隨后被簡稱為“再融資新規”,其中對定增規模、再融資周期、再融資募資用途三方面作出相關調整。
總體而言,再融資新規主要有以下特點:
1、取消將董事會決議公告日、股東大會決議公告日作為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定價基準日的規定,明確定價基準日只能為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期的首日。(市價發行)
2、上市公司申請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擬發行的股份數量不得超過本次發行前總股本的20%。(限制規模)
3、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本次發行董事會決議日距離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于18個月。(限制再融資周期)
4、上市公司申請再融資時,除金融類企業外,原則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融較大、期限較長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借予他人款項、委托理財等財務性投資的情形。(限定募資用途)
同年5月,證監會及交易所出臺減持新規,其中就提到“定增股解禁12個月內減持不得超50%”,再度影響再融資的發展。
在一系列收緊條件下,2018年增發規模出現斷崖式下跌。
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反應,近年來再融資審核慢,發批文也非常慢。機構投資者也逐漸離場,由于盈利空間有限,減持退出緩慢,以及二級市場下行,機構投資者參與積極性大幅降低。
隨后在2018年,由于金融監管政策的變化,以及二級市場股票質押爆雷的頻頻出現,部分上市公司出現資金鏈緊張等問題。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走訪上市公司了解到,實際控制人訴求主要為放寬融資渠道,緩解融資危機。隨后,多地政府部門出臺紓困基金計劃,為上市公司提供資金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