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中的中原科技城。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師喆
“實驗室總部以及后續項目在中原科技城落地”“5萬至6萬平方米的總部辦公區域”“實行省市區三級政府投入、建設單位投入和社會化多元投入相結合的投入機制”……
鄭東新區,龍湖之畔,建設藍圖上一筆筆勾勒出的嵩山實驗室整體輪廓,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在這背后,是河南全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奮進步伐。
面對新發展格局,河南要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成為中高端、關鍵環,就必須加快打造一流創新生態。
何謂創新生態?就是科技創新賴以存續和發展的基礎、條件和環境。河南距離一流創新生態有多遠?我們該如何縮小與先進地區的差距?不同的視角下有不同的解答。
透過政府部門視角——構建激勵創新的“四梁八柱”
創新生態是由科技創新相關的主體客體、硬件軟件、元素要素構成的有機的共同體。
要構建一流的創新生態,政府部門的首要任務是做好頂層設計,從搭建好創新文化、創新主體、創新平臺、創新人才、創新制度、創新政策等“四梁八柱”著手,全力凝聚創新生態核心要素。
今年7月,籌備已久的嵩山實驗室應運而生,這是河南省首個省實驗室,成為中原大地上正在崛起的一座科創高峰。
在實驗室籌建期內,面對究竟要不要在信息產業領域這一我省“短板”投入大量資源的爭論,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的觀點明確而堅定:“當今,信息技術正重塑世界科技和產業革命新格局,這個領域什么時候起步都不晚,不起步,我們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后面。”
共識正在形成,我們必須補上高能級創新平臺缺乏的“短板”,建設一流創新平臺。在嵩山實驗室之后,我省還將通過重點整合重組實驗室體系,爭創國家大科學裝置,建設特色創新平臺,提升高水平大學研究能力,全力助推培育我省戰略科技力量。
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賦予科研人員不低于10年的職務科技成果使用權、賦予試點單位管理科技成果自主權……5月份發布的《河南省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推動我省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往縱深方向又邁出堅實一步。
通過改革重塑創新制度,我省將全力提升科技創新治理能力,保障科研人員從成果轉化中獲得更大收益,以成果導向、市場應用導向取代論文導向,讓科研人員投身創新的激情全面迸發。
科技創新投入不夠、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創新人才團隊不足……這些以往的創新生態“缺口”也將一一補全:
放眼“十四五”,我們要凝練一流創新課題,敢于摘取“皇冠上的明珠”;我們要培育一流創新主體,完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我們要完善“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服務體系,讓創新人才在“熱帶雨林式”的人才生態環境中迅猛生長。
透過創新服務機構視角——用“春風化雨”打通“最后一公里”
“很多時候,政府跟引進的外省企業、科研院校簽完協議了,項目卻受各種因素影響遲遲不能落地。作為專業創新服務機構,我們的目標就是協助政府打通這落地前的‘最后一公里’。”9月5日,在鄭州鄭東新區智慧島上的河南啟迪之星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車中銳與記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去年2月份,北京天眼查要落地鄭東新區。當時已經簽約了,但是正趕上疫情嚴重,從注冊公司到招人都面臨很大困難。”車中銳說,“我們知道情況后,就第一時間通過在北京的同事和政府相關部門對接上了北京的天眼查總部,和他們說,沒問題,我們來做他們的地接服務。”
隨后幾個月,在確保做好疫情防控的情況下,啟迪之星配合政府相關部門,向天眼查鄭州籌備組全面開放園區的會議室等場地,并協助對接第三方服務機構,幫助其完成了注冊公司、招聘人員、培訓人員等全部過渡期應辦事宜。
“整個過程中我們提供了很多啟迪之星的賦能服務,水電氣網場地也全部免費,只為讓企業更快更好適應本地的情況。”車中銳說。
落地鄭州近5年,啟迪之星把很多沿海省份的先進理念引入了河南。“我們在蘇州有一個針頭基金,又被稱為‘打模’基金。因為很多創新團隊在初創期有一個環節特別重要,他們有想法,但就是缺錢給產品打個模具。”車中銳介紹。
“打個模具一般只要花幾萬塊錢,但對于初創團隊小企業很可能就是難以逾越的一道坎兒。類似的創業困難還有很多,我們就提出了微股權計劃,擁有對方1%左右的股權,幫助這些早期創業企業解決邁出第一步的難題。”車中銳說,這也是啟迪之星做科創服務的核心“孵化+投資+賦能”,他正在呼吁鄭東新區也建立類似的基金。
在他眼里,中原科技城、智慧島就像一個個苗圃,大大小小的創新團隊和企業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蓬勃成長,對高水平創新服務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創新服務就要像春風化雨一樣,在最需要的時候為他們提供養分。”車中銳說。
透過企業視角——開放創新抓住機遇聯通“五鏈”
重大需求和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張榜”公布,誰有本事誰“揭榜”。2019年,我省啟動實施了首批“揭榜掛帥”項目。兩年后,接受記者采訪的11家項目承擔企業中,有9家企業給出了“滿意”或“非常滿意”的評價。
“我們承擔的項目整體進展順利,目前已經實現了工廠的裝備智能化,不僅生產線上無人值守,還把成品率從80%左右提升到了98%以上。”鄭煤機信息管理部副部長白建朋興奮地告訴記者,企業過去夢寐以求的智能化裝備制造場景,通過這次揭榜攻關“夢想成真”。
“這個難題如果靠我們自己解決,至少需要50人團隊花費一兩年時間,交給揭榜的艾普工華科技(武漢)有限公司后,對方派了20多人過來,在一年之內就完成了項目內容。”白建朋對合作伙伴的專業水平和工作效率強力“點贊”。
鄭州輕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挪威科納斯公司合作解決了電解鋁工業“雙端節能”目標,每生產1噸電解鋁可減少近1噸碳排放量,對電解鋁產業破解“卡脖子”難題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感覺這種機制的效率特別高,如果通過一般性科研項目去全球找合作伙伴,僅論證周期就很長。”公司首席專家梁學民說,“像我們這種比較小的民營企業,一般進不了傳統的攻關項目,是‘揭榜掛帥’平臺給了我們一個同等的機會。”
總結“試水”兩年來的經驗,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的“揭榜掛帥”升級步伐會邁得更大,將真正做到不論資歷、不設門檻,讓有真才實學的科技人員英雄有用武之地,同時進一步完善“企業出題、政府立題”的科研攻關模式和首席科學家制等組織方式。
“未來,我們要充分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支持創新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組建高能級創新聯合體。”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希望我省企業能抓住機遇,積極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要素鏈、制度鏈的深度耦合,為塑造更高水平的創新生態貢獻澎湃能量。
透過高校科研院所視角——培育青年人才爭做創新“策源地”
繪制出目前世界上二倍體糧食作物中最復雜的黑麥基因組的高質量精細物理圖譜,解決了國際小麥研究領域長期懸而未決的一個難題;構建首個雞泛基因組,并破解了影響雞生長速度的“遺傳密碼”……今年來自河南農業大學的兩項原創性基礎研究重大突破,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一次次“從0到1”的突破,展現出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爭做創新“策源地”的決心和努力。在這背后,是近年來我省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生態,全面落實人才引進、培養、激勵、使用的政策措施,以人才隊伍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
從龍子湖到智慧島,從高校科研院所到創新型企業,記者在采訪中驚喜地看到,一個個項目團隊中年輕面孔正占據主體位置,一股朝氣蓬勃的創新能量無處不在。
乍一看還像個大學生的李廣偉,是河南農大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年紀輕輕已經是黑麥基因圖譜項目的一線攻關“主將”;
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一室主任盧高明,是實驗室引進的工學博士和博士后,工作第一年就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
中原動力的科研團隊中,90后女博士劉丹從事著一種崗位人才極稀缺的工作——計算機視覺算法工程師,如果把攝像頭比作機器人的眼睛,這項工作就相當于給機器人當“眼科醫生”;
……
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科技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我們距離一流創新生態有多遠?大力集聚創新人才是追趕先進的關鍵。
放眼“十四五”,我們需要堅持引才與育才并舉、用才與留才并重,想方設法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努力創造環境和條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不斷讓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高層次人才融入我省創新生態圈。
我們期盼,扎根在日益興盛的中原創新土壤中,這些充滿創新能量的人才“樹苗”,將成長為一棵棵參天大樹、棟梁之材,釋放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