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運海
我省培育的糧油新品種及配套新技術在全省到底占有多大的比例?記者從3月31日在省農科院現代農業研究開發基地召開的全省農業科研工作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期間,通過“四優四化”科技支撐行動計劃,我省農業科研系統研發的糧油新品種及配套新技術在全省的覆蓋率進一步提升,推動了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
其中,鄭單958連續17年居全國玉米單品種種植面積第一位,目前年種植面積仍在3400萬畝以上;鄭麥366、鄭麥7698、新麥26等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年推廣種植1000多萬畝,占全省優質小麥種植面積的85%以上;遠雜9102、豫花9326、豫花37等優質高油高油酸花生新品種年推廣種植2000萬畝左右,我省農業科研系統育成的花生新品種種植面積占全省花生種植面積的90%以上。培育發展了正陽花生、蘭考蜜瓜等一批叫響全國的區域農業品牌,打造了一批“三鏈同構”“三產融合”的科技示范精品樣板,有力支撐了縣域農業高質量發展。
我省農業科研工作者不斷加大自主創新和聯合攻關力度,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科技競爭能力不斷增強,是取得這一成績的主要原因。2020年,全省農科系統獲得省科學技術獎勵22項,其中一等獎3項;通過省級及以上審定(登記)農作物新品種138個,其中國審52個;獲得專利授權157件,獲得植物新品種權授權43件。我省育成的鄭麥7698新品種,引領我國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畝產邁上700公斤的臺階,解決了優質強筋品種產量水平普遍低于高產品種的難題;開展的“芝麻優異種質創制與新品種選育技術及應用”研究,顯著提升了我國芝麻種質創制技術水平,豐富了優異基因資源庫;開展的“高油酸花生育種技術創新及新品種選育”研究,創制優異高油酸新種質120余份,育成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種推廣種植655萬畝,為我省優質花生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開展的“矮稈大穗、抗病抗逆小麥骨干親本新種質周8425B創制與應用”研究,在小麥抗病、高產種質創新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全系統常年組織2000余名專家深入農業農村生產一線,開展示范推廣和技術指導,創建現代農業科技綜合示范縣23個,建設各類農業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示范方)1500多個,示范主推新品種80多個、主推新技術200多項,創造經濟效益200億元以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省農科院院長張新友說,目前我省創新平臺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省農科院牽頭的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正在順利建設,全系統先后建成或獲批建設“豫鄂皖低山平原農區綜合試驗基地”、“國際農作物品種測試站”、“小麥傳統制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聯合體等科技創新平臺50余個。未來,我省農業科研將堅持新發展理念,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大新品種和新技術的研發能力,破解種子“卡脖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進我省現代農業強省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圍繞發展鄉村特色農業、融合農業、品牌農業,以科技示范村鎮建設為主要切入點,著力培育一批“一村(鎮)一品”的科技示范樣板,創建一批科技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的新模式,通過典型引領、樣板帶動,助推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
當天,省農科院現代農業研究開發基地舉行科技開放日活動,1200多名學生觀摩了糧油新品種和配套新技術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