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林州市姚村鎮下里街村農民搶抓農時忙耕種。記者聶冬晗攝
今年我省全面推進化肥減量增效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紅濤
3月30日,全省土肥水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我省土肥水工作將把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作為關鍵抓手,推動化肥減量增效、耕地質量建設、農業節水技術推廣等工作高質量發展。
去年,我省圍繞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樹牢綠色發展理念統籌推進土肥水工作,化肥減量增效成效顯著,全省化肥年使用量自2016年開始連續4年實現負增長;有機肥替代化肥扎實推進,在西峽等8個縣(市)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示范區內化肥用量減少15%以上,有機肥施用量增加20%以上;耕地地力水平穩步提升,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耕地質量監測網點1250個,接續開展地力提升技術研究;農業節水技術加快推廣,全省發展噴(滴)灌節水灌溉面積達2200萬畝,其中水肥一體化面積超過500萬畝,水肥利用率顯著提高。
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今年我省土肥水工作將全面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全省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0%以上,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穩定在40%以上,全省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配方肥到位率達80%以上。大力推進有機肥施用,穩步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開展耕地提質行動,確保全省耕地質量穩中有升。建立完善“三三二”墑情監測工作機制,開展農業節水技術推廣,提高農田水肥資源利用率。
高標準農田里洋溢科技范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于晴
3月30日,盡管正是春管農忙時節,南陽市宛城區高廟鎮一望無際的高標準農田里,卻看不見幾個人。
“現在種地哪還需要多少人啊,都是高科技了,主要是機器出力!”高廟鎮謝營村黨支部委員謝中付說。
原來,自2013年開展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以來,這里的農田已達到了“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永久性高標準農田標準。“地頭有了‘井井通’,管道埋在地里,每隔50畝就有一個管子噴灌水肥,澆大田再也不是一件苦差事。”謝中付說。
除了灌溉有保障,通過土地托管經營,這里小麥生產的科技含量也日益增加。
“看見地頭那個氣象站沒?它能監測土壤墑情、土質變化和病蟲害情況,數據同時傳到旁邊管護站的電腦上,工作人員只管日常管護,土地托管公司有專人盯著各種數據,有情況立馬來給咱做一條龍指導。”謝中付說。
說話的功夫,托管這一片田的河南文景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農業管理部負責人張建勝便開車拉著無人植保機來試機,為下一步工作做準備。
近年來,謝營村小麥示范方依托河南文景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土地托管,不僅春管有保障,還實現了小麥統一供應良種、機械作業、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培調指導的“六統一”。這里選種的強筋優質小麥與河南想念集團已提前簽好了購銷合同,麥子還在地里長,買家已經有了著落。
裝上電池,開關一擰,有四個旋翼的無人機呼地飛了起來,向大田飛去。張建勝邊操控邊告訴記者,以前都是人工噴藥,每人每天只能噴20畝地。現在,一架無人植保機一個小時就能噴100畝,這5000畝地4到5天就能噴灑完。
高廟鎮黨委書記徐良介紹,高廟鎮共有33774畝農田被列入南陽38萬畝永久性高標準農田,目前小麥生長發育良好。“現在的關鍵是防治赤霉病。只要過了這一關,今年的大豐收十拿九穩。”
再生稻面積猛增 秧苗很搶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運海
自2013年引進再生稻以來,信陽的農民對種植再生稻熱情一年比一年高。3月30日,信陽市農科院副院長、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信陽試驗站站長劉祥臣告訴記者,今年信陽地區種植再生稻的面積將超過47萬畝,比去年多了15萬畝。他說:“原來的規劃是到2025年推廣到50萬畝,但農民對再生稻的熱情高漲,這一目標將提前實現。”
光山縣北向店鄉李樓村農民李尚富是個養牛、養羊的專業戶,流轉了2000畝地種苜蓿草,給牛羊當飼料。去年他嘗試種植再生稻,頭茬一畝地能收割3000公斤優質飼料,二茬收稻谷,每畝能收約500斤,每畝地綜合效益提高了1000多元。
李尚富嘗到了甜頭。今年除了自己的2000畝地都種再生稻外,還與附近農民簽了訂單,推廣種植再生稻1萬畝。他說:“今年4月中旬就該插秧了,目前要盡快訂購需要的秧苗。”
秧苗供不應求,育秧的農民心中樂開了花。
54歲的包乃勇是羅山縣周黨鎮桂店村人,是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也是信陽最早種植再生稻的人,從最初試驗種植七八畝到去年種植3000多畝。同時,他也從中發現了新商機:再生稻育苗。去年他育苗13萬盤,掙了不少錢。今年他已經育苗20萬盤,可供種植1.5萬畝再生稻。他說:“天天打電話要秧苗的人很多,今年準備再育苗20萬盤。”
再生稻育苗用的是哪兒的種子?劉祥臣介紹,用的都是經過多年篩選、品質優良的國內品種,所以不存在種子“卡脖子”的問題。經過十多年的研發和培育,信陽市再生稻種植已經形成成熟的模式,具備了大規模推廣的條件。一是選育出了適合信陽區域種植的再生稻品種。省市兩級農科院在信陽稻區試種了100多個品種,最終選出4個優質品種推薦給種植戶。二是形成了“早播種、早插秧、早收割”的成熟種植模式。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團隊專家試驗2月、3月、4月、5月等不同的播種時間,最后摸索出3月初播種、4月插秧、8月上旬收割頭茬的種植管理模式。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省也培育出了自己的再生稻品種。省農科院的鄭稻18號、新鄉農科院的新稻567,以及信陽農科院培育的多個新品種,在豫南稻區都有試驗種植。
“信陽是我省水稻種植的主產區,占全省面積的75%以上,再生稻將引領水稻種植產生一場革命性變革,并逐步在豫南成為水稻種植的主角。”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省農科院糧作所尹海慶研究員說,農民需要高產提高糧食種植效益,國家需要高產確保糧食安全,但過去豫南種植兩季水稻時間周期不夠、種植一季普通水稻效益不高,如今種植再生稻破解了這一難題。
春管期間,在尉氏縣張市鎮萬畝高標準農田里,智能化噴灌設施正在作業。李新義攝
“安全牌”農資下鄉 農民“掃貨”忙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硯慶 王斌
各種嶄新的農機、植保無人機一字排開,宛若農機市場,種子、肥料、農藥、獸藥等展臺前也圍滿了前來咨詢的農民,一派熱鬧景象。3月30日,由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組織的河南省2021年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開封市祥符區舉行。活動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農資公司紛紛擺開自己的展臺,吸引了周邊村子的農民前來咨詢。
“恁這個玉米種子我要4袋,能便宜點兒不?”在一個種子公司展臺前,農民老方正在“砍價”,他種了20畝花生,在這里看到了玉米新品種,想買回去種幾畝試試。記者看到,他手里還拎著化肥、農藥等“戰利品”。
“我種了20畝金銀花,該用哪種農藥?”在化肥農藥公司展臺前,農民王利偉正向工作人員咨詢,“您可以試試這個,先給您兩瓶試用一下。試用的時候,記得先給我打電話,我給您指導一下。”工作人員武哲一邊說一邊將宣傳頁遞過去。記者看到,他們桌子上的登記表上,已經密密麻麻地寫了將近一頁紙的信息,農戶的姓名、作物種類、畝數、聯系方式等十分詳盡。
“現在的農民朋友對肥料、農藥這些產品都很懂行。”武哲說。“這話沒錯。”展臺前的張國慶大爺接過了話茬兒,他家主要種植西瓜、大蒜、紅薯等作物,“咱種地的現在很看重農資這一塊,今天聽說有這么個活動,俺一大早就過來了,買經過咱農業部門篩選把關的產品,放心!”
在專家咨詢展位,熙熙攘攘圍滿了人,農民提出問題,專家們悉數解答。“恁這個活動很好,可惜今天下午就走了,俺還想拉著街坊鄰居過來呢!”一位大爺有些遺憾地說。“沒事的,咱這個活動是在全省開展的,會持續到5月底,后期您需要購買什么產品,可以掃這個二維碼,里面有我們的各種產品信息。”工作人員忙送上二維碼。
活動現場不遠處有片油菜花田,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美麗。和記者攀談了一陣的張國慶大爺感慨道:“現在種地比過去強多了,省時省力,這得多虧咱有了好種子、好農藥、好肥料、好機械。不說了,我得趕緊再去其他展位轉轉!”
小麥春管無小事
□頂端新聞評論員 宋朝
小麥是河南的招牌,擦亮招牌,自上而下都要時時操心,不能掉以輕心。
當下正是小麥拔節、孕穗期,關乎小麥的畝穗數、穗粒數乃至小麥粒重,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期;關鍵期的關鍵是春管,豐收是大事,春管無小事。
3月25日,溫縣北冷鄉許北張村村民在田間勞作。徐宏星攝
從播種到越冬,從返青到拔節,今年老天爺風調雨順,對河南小麥生產“服務到位”,時下全省8500多萬畝小麥墑情普遍很好,一二類苗達到90.7%。小麥專家郭天財說:“這是我省近幾年小麥生產情況最好的一年。”
基礎好了,豐收更有希望,要把希望變成現實,同志仍需努力!
2018年4月7日,老天爺變臉、倒春寒襲擊河南,影響了部分地區小麥產量;今年小麥的條銹病、赤霉病發生早、點數多、傳播快;墑情好、溫度高又可能導致小麥倒伏,還有后期可能出現的干熱風、爛場雨等。
240天是小麥的一生,小麥收獲前的60天還可能會有影響小麥豐收的多種不確定因素,我們既要通過促弱、控旺、穩壯構建河南小麥的合理群體結構、搭好豐產架子,又要做好監測預報、同防同治、綠色防控,保證讓“豐收登場”而不能放松警惕讓“意外登場”。
倒春寒、病蟲害、倒伏、干熱風等,貌似駭人聽聞,其實在小麥栽培專家和廣大的技術員那里,早就有了克敵制勝的秘方,糧農照方抓藥就能防患于未然。
河南小麥關乎“中國碗裝中國糧”,春管上心,豐收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