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力文
作為全省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區縣,盧氏縣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矗立著4037座山峰,流淌著2400多條河流澗溪,被稱為“河南小西藏”,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其中,洛河和杜荊河匯入黃河,分別是洛陽市、三門峽市飲用水水源;老灌河和淇河最終匯入丹江口水庫,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
如何保護好水源涵養區?近日記者走訪盧氏縣了解到,該縣持續加大水源涵養區保護力度,促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保障了源頭活水“清如許”。
下“繡花”功夫 讓生態更優
9月20日,盧氏縣文峪鄉磨上村,一座小型垃圾焚燒廠正在運行,工作人員在中控室盯著監視屏。
“這個廠負責處理文峪鄉26個行政村收運來的垃圾,目前每天處理8噸左右,全鄉垃圾最終減量95%。”垃圾焚燒廠運營負責人王朝升介紹,文峪鄉村村建立了垃圾收集點,配備了分類收集箱。
文峪鄉有條文峪河,屬于洛河支流,流經區域也是水源地安全保障區,沿線30多公里,涉及5個行政村。為了保護文峪河水質,當地建了66個小型污水處理站,并且實現了遠程監管運行,同時在500多戶農戶實施了改廚改廁。
在緊鄰文峪河的通河村,高高低低的山坡上居住了11戶居民。通過收集管網,一座小型污水處理站每天處理居民產生的生活污水,把污水變成清水。村里還把土路升級成了水泥路,方便了村民出行。
“現在路好了,村里變干凈了,心情也好了。”該村村民范會清說。
文峪河的水干凈了,生態養殖也得到了保障。在文峪鄉磨上村河段,養殖了對水質、水溫有著極高要求的七八千條娃娃魚、7萬多條中華鱘,成了村民脫貧帶富的好項目。
為了保護好源頭活水,盧氏縣加強水生態保護、水環境治理,陸續完成了洛河城區段綜合治理、洛河12條支流生態修復、洛北大渠沿線生活污水管網建設、豫清源污水處理廠等重點項目,并完成了鎮區污水處理及配套管網建設,在山村建設了一批小型垃圾、污水處理站,不斷提高流域治理質量。
憑借好山好水 發展生態產業
“我承包了3個棚,到年底,這一季能收入兩三萬元。”在盧氏縣林海興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大棚里,正在摘菇的村民張玉田介紹,他家靠著承包食用菌大棚,脫了貧,過上了好日子。
憑借著山區特殊的生態、氣候條件,食用菌產業在盧氏縣蓬勃發展,成了第一大主導產業。以食用菌產業園為代表的229個產業扶貧項目陸續見效,食用菌生產規模突破2.2億棒,帶動了3.2萬戶農戶增收致富。
每年產生大量廢棄的菌棒,如今也有了好去處變廢為寶。在河南省全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有機肥生產車間,渥堆發酵的菌渣黑黢黢堆在地上。
“你們聞一聞,沒有臭味了,還有泥土的清香味道。”企業負責人劉朝陽抓了一把做好的黑色肥料說,廢菌渣經過高溫耗氧發酵制成有機肥,可用于種植瓜果蔬菜,能增產,還能提高品質。
連翹、五味子、丹參、柴胡、秋月梨、蘋果等中藥材、特色林果,近年來在盧氏縣也發展迅速。
在朱陽關鎮嶺東村的溫室大棚里,石頭上“養起”了金釵石斛。這種原本長在懸崖峭壁上的珍貴中草藥,每克價格達到50元。村民李瑞東經過數年鉆研,實現了金釵石斛的人工種植,開辟了一條致富路。
在官道口鎮耿家村,山間道路兩旁種植的500多畝五味子郁郁蔥蔥、一望無際。“咱這地兒最適合五味子生長了,一般頭年栽,第三年才掛果。可這塊地的五味子去年才栽下,今年就掛果了。”種植基地負責人陳帥朝告訴記者,他們去年先試種了五六十畝五味子,沒想到長勢這么好,于是今年就擴大了種植規模。
“好山、好水、好空氣,有這樣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們再引入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中草藥、林果產業將會帶動更多的山里人過上好日子。”官道口鎮副鎮長王苗生望著遠處的隱隱青山說。